
在开始分享之前,杨老师温婉而有力的通过三个问题提出学习游戏治疗的逻辑起点:我们因何从事心理工作?我们从事的主要方式是什么?我们基于的理论框架和假设是什么?

儿童教育工作任重道远。杨琴老师调用扎实的理论基础、详实的个案分析以及现场互动体验,让学员边感受边认知,启发学员思考“如何让自己成为擦亮星星的人”。

在擦亮星星的过程中,儿童工作者会认真感受儿童吗?用什么样的方法感受儿童?杨老师调用其扎实且深厚的理论知识,从精神分析学派讲到人文主义,从荣格讲到罗杰斯,结合大量个案和生活细节,深入浅出的调动所有学员的感官,让理论不枯燥,让逻辑不难懂。


学员们不仅可以在理论中升华,也可以在体验中成长,杨老师设计了大量有趣生动的游戏让大家感受理论,让大家体会“共情儿童”的重要性。


意犹未尽的课堂总是让人留恋,一起学习的小伙伴们对老师的智慧非常好奇,课后答疑的老师带着倾听与理解,为学员们打开儿童工作的新思路。

杨老师的教学语言就像一个起点,可以激发每一个学员独特的思考。学员们都非常热切的想将这次工作坊的收获带到工作岗位上发光发亮。
学员分享1
只有你经历了、体验了才能去和他人分享出内心真正的感受。通过游戏可以增加亲子关系、可以疗愈内心的小孩,释放压力、释放情绪、把现实没有满足的或无法满足的通过游戏去完成,弥补内心的缺憾,同时看到那些在游戏中被中断后的沮丧、无奈和愤怒,通过游戏我们学会了沟通,得到了满足。
学员分享2
儿童视角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需要我们蹲下来,用心感受,而不是用成人的盲目自信去阻碍孩子的成长。
学员分享3:
想要当擦亮星星的老师,就要眼里有光,游戏就是我去寻找孩子的光。要继续学习杨老师接下来的实操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