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间弥生看到的世界仿佛隔着一层斑点状的网,同时她也被大量幻觉困扰,因而常常有自杀冲动。
于是,她开始用绘画释放恐惧,试着用重复的圆点把自己的幻觉表现出来并沉迷其中。

草间弥生当时为母亲画的铅笔画已充满了小圆点。
这些小圆点被当作是她与世界沟通的途径,她偏执地画下自己畏惧的东西,使之成为常态,从而进行自我治疗。
草间弥生的母亲专心于家族生意,对女儿的疾病一无所知。她认为草间弥生应该成为“收藏艺术品的富家女”而非食不果腹的艺术家。
于是,母亲便毁掉了女儿的画布,罚她和工人们一起干活,还经常把她关起来打骂,强烈的恐惧感让草间弥生的精神濒临崩溃。
虽然童年记忆不尽美好,却极大地激发了草间弥生的创造力。
她不但做出了幻觉中那些张牙舞爪跟她说话的花卉植物,还把它们做得越来越庞大,花与植物成为草间弥生后来知名的创作主题之一。

1957年,草间弥生拿到去美国的签证,这时她与母亲决裂,在家外的河堤上毁掉了数千件作品,表达对母亲的愤怒,并决心彻底舍弃过去。
在美国,孤独而执着的草间弥生用自己的努力去赢得了艺术界的重视,虽然被排斥,但是她在很大程度上深深影响着美国主流的艺术家。
到70年代初,草间弥生迎来了她在纽约最辉煌的时期,被称为“波点女王”,引领着时尚。

1977 年,精神疾病恶化的草间弥生自愿住进了东京的精神病院,但每天仍然坚持创作 8 小时以上。

如今,这位 88 岁的老人每日往来精神病院和自己的工作室。
她还是孤僻,精神分裂症愈发严重,对自己前一天做过的事,毫无记忆。除了艺术创作外,最想做的事,还是自杀。
她曾经常对媒体表示“如果不是为了艺术,我应该很早就自杀了。”
在这里她完成了出南瓜以外更多的作品。
草间弥生的近作中鲜艳的平面图案是诡诈的,持久凝视其作品,它们即刻将你催眠进入她熟悉的黑暗里和令人眩目的深渊中。

草间弥生的近作中鲜艳的平面图案是诡诈的,持久凝视其作品,它们即刻将你催眠进入她熟悉的黑暗里和令人眩目的深渊中。
草间弥生为自己荒诞的幻想赋予了一个明确的形式,她再一次证明,创造力足以战胜自我的退化。
草间弥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
自幼得病的她,并没有让幻想吞噬了自己,利用绘画作品,她的思想得以表达,她的情绪能够得到释放。
绘画作品是她的工具,更是她的武器,她热情的表达着自己,绘画拯救了她孤独,让她的灵魂得到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