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对国民心理健康、精神卫生方面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工作的不断规范与深化,心理普查已成为心理危机预防的重要一环。如学生心理健康普查、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普查、员工心理健康普查、特殊人员心理健康调查等,最普遍的做法便是问卷测试,不过,随着这项工作的日渐深入,很多一线心理工作者在实践中深感其不足。
比如,被试者的防御性。一说到问卷测试,被试者会变得敏感起来,为什么?被筛查出来的人群意味着:“有问题”或“异常”。这种以筛查问题为导向的方式可能会增加被筛查者的心理负担,诱发被试者敷衍或伪装应对,影响筛查的结果。
比如,被试限制。对于低龄儿童或者阅读、认知局限的人群,问卷测试无法直接实测。
比如,作用局限。一些一线心理工作者也反映,问卷测试对个体潜在心理危机的评估、普查后的干预和治疗作用相对较弱。
绘画测验作为一种简单有趣,容易理解的测验形式,能够在被试者自然的状态下,测评出被试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状态,是一种有效的测评方式。近年来,我和团队一直在探索将绘画测验运用于心理普查,并呼吁大家也开始小规模实践和探索,希望能发挥出绘画测验的最大效应。越来越多一线心理工作者接触了绘画测验,感受到了其应用价值并开展实践,然而,他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
——“绘画测验能用于心理普查吗?如能用,该怎么用?”
——“心理普查只要用绘画测验就可以了吗?”
——“绘画测验适合大规模群体吗?”
——“绘画测验适用于低年级儿童吗?”
今天,我就结合大家提的这些疑问来谈谈我个人对绘画应用于心理普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