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视的一种语言:孩子的童画王国
/ 严虎 /
不论作为一名心理医生、一名教师,还是一个7岁女孩的父亲,基于我多年的儿童绘画心理学研究经验,绘画对于儿童的意义远不止游戏取乐这么简单。绘画是工具,能帮助不擅长表达的儿童传递心意;绘画是解码器,能够读懂儿童五彩缤纷的内心世界……而这种语言,往往容易被忽视,尤其被一位位的家长……
倾听孩子画里的故事
“我是一只小小鸟,想飞却飞不高”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很多家长担忧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便送孩子去参加各种培训班,开启“鸡娃”之路。那么,“娃们”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有一个11岁的女孩,正值小升初的关键时刻。妈妈反映,孩子最近像变了个人:做完作业仍躲在自己房间;锻炼身体懒懒散散;参加培训心不在焉。妈妈困惑地问我,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孩子想什么或许画知道。我一眼看到孩子的这幅画,正中间画了一只又大又漂亮的鸟,线条清晰、有力,色彩丰富,这些都表明孩子拥有自信、敏捷的一面。不过仔细观察这只鸟,别有意味:这只鸟正不堪重负、努力前行。在绘画心理学中,鸟有追求自由的含义。满身的装饰,这是外界对她的高期许,而娇小的翅膀则是她重负下的努力。看来要解决孩子的问题,还得从理解孩子的情绪压力着手。
《飞翔的鸟》
“陪着”不等于陪伴
再来看看一个关于“陪伴”的故事。一个11岁的女孩,因为“学习不自觉”被妈妈带来咨询。妈妈反映,孩子很懂事,就是有点懒,连喜欢的画画、电子琴也半途而废了,写作业不专心,做着做着就玩起来了,老是要人督促,妈妈干脆就坐在旁边陪着她。
这是孩子画的“我的妈妈”,在这幅画中又能看出什么呢?画中妈妈的头部比例比身体大,整个身体偏右侧坐着,本是很舒服的座椅,可妈妈上半身挺立,显得紧张、拘谨。大眼睛,眼珠子画得很黑,朝向左边看,在关注着什么。左耳突出,凸显着想要去听些什么东西的姿态。妈妈手里拿着一部手机,可奇怪的是,手机的方向是反着拿的。综合妈妈的特征看来,孩子心中妈妈形象是端庄、机警、要求严格的,妈妈更像是高高在上盯着自己的一言一行。
《我的妈妈》
通过与孩子沟通了解到,妈妈目前全职在家,盯她学习盯得紧,但妈妈自己一天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玩手机,她需要的关爱得不到,却总是被监视和指责,妈妈越是唠叨,她越是想对着干。
一部画反的手机让孩子表达了需求,也让我们意识到这不单纯是孩子的问题。此时,妈妈更能体会到“陪伴”不仅仅是“陪着”。
“陪孩子在错误里多呆一会儿”
不少家长喜欢给孩子讲道理,特别是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但孩子未必听得进去,特别是在情绪上的时候。那有没有更巧妙的方法呢?
有一个七岁的女孩,她洗手时总是把衣服弄湿,大冬天能弄湿半个衣袖,家长怎么讲都没用。我支了个招,让孩子把犯错后的情形画出来。这幅画是孩子再次洗手弄湿衣服后画的,画里孩子因为弄湿衣服也很烦恼,感受到了爸爸当时的语气和神态,最后她自己写下预防的方法,提醒自己:洗手前先拉袖子。孩子画下这幅画后,就更“长记性”了!
绘画让孩子“长记性”
儿童绘画的心理学意义
通过上面三个案例,我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绘画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大意义。如果说儿童直接说出的话是他们的第一种语言,借助肢体动作表达情感需求是他们的第二种语言,那么,用图像和颜色表达想法和意愿是他们的第三种语言。儿童绘画是儿童潜意识层面信息的投射。绘画时,儿童颜色的选取、构图的大小、线条的长短及排列、下笔力度的轻重等,都能够从侧面反映他们的个性特点和情绪状态。
儿童绘画的心理学意义主要有两方面:对于儿童自身来说,绘画可以促进婴幼儿的动作发展,他们在手眼配合画画的同时,也在刺激着大脑发育;绘画作用于儿童的感知、情感、表达等心理层面,继而影响儿童的审美能力、情商、个性发展等其他方面;他们在绘画中锻炼到的各种能力也会迁移到学习之上,比如观察力的加强,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培养儿童独立思考的能力等。对于成年人来说,绘画将孩子的想法转化成可视物,让成年人与儿童通过绘画实现交流,知道孩子想要什么、有什么想法、喜欢或不喜欢什么。同时,绘画能反映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情绪状态、对环境的感知能力、对学校的适应性、焦虑水平、身心健康状况等信息,这些客观信息能帮助成年人制定儿童个性化培养方案。
解读儿童绘画的三招
儿童绘画解读是指通过儿童绘画的过程和作品的表现形式了解与分析儿童的内心世界、性格倾向和情绪状态。解读儿童绘画时,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招,看表层内容。表层内容有时也被称为“显而易见的内容”,就是儿童绘画中明显表达出来的内容,如高兴的样子、开心的场景、难过的情绪,儿童都可以通过画面直接表现出来。这类情况很常见,也很普遍,我们按照直观感受理解就可以。
第二招,看关联内容。儿童绘画的关联性内容会在孩子语言或非语言的交流中表达出来,因此需要与孩子沟通和交流。为了理解关联性内容,成年人必须充当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和观察者,跟随儿童的言语来洞悉他们的内心世界,听听他们给自己的画作所取的名字或者讲述的故事,从而探索出绘画中表达出的关联性内容。可以向儿童提出这些问题:你的画中都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你所画的人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画中的某人某物感觉怎么样?某人某物正在想什么?你和他们中的谁相处得最好?和谁相处得最差?这幅画中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第三招,看象征内容。象征性内容在绘画作品里常常指潜意识层面的内容,作为家长,可以简单从以下几方面了解:
大小:画面整体的大小与孩子自我评价相关,画面大小适宜(一般占画面的2/3左右),说明孩子的自我认知比较好,比较有自信;画面过小(小于纸张的1/9),可能代表孩子比较内向、自卑等;画面过大(大于纸张的4/5),表示孩子可能以自我为中心,或者有攻击性。
布局:孩子绘画时,会对画面进行构建、组合。大约4 岁以后,孩子会逐渐将物体画在正确的位置上。如果画面偏左,代表跟妈妈的关系较好;画面偏右,表示受父亲的影响较大;画面偏上,那么孩子可能比较注重精神层面,也就是说想得比较多,或者说比较乐观;如果画面偏下,那么孩子可能比较务实一些,或者可能缺乏安全感。儿童的家庭画中,人物位置的排列也有特别的意义,画面正中或者离孩子最近的人,是孩子心中比较重要的人。
线条:不同的线条形式蕴含着不同的含义。线条的长短代表孩子自控能力的强弱。如果孩子画中以长线条为主,说明孩子的自我控制性强,而短线条说明孩子易冲动、兴奋。喜欢画直线条的孩子可能目标性比较强,情绪安定,但也可能比较固执。喜欢画圆滑线条表明孩子富有同情心,对生活积极向上。
颜色:当儿童感觉心情愉悦时,通常会使用橙、黄这种暖色系,甚至会多种颜色一齐上阵;在表达伤心的情感时,则多使用紫色、深蓝色、灰色等冷色系;在表达愤怒时,多使用大红色以及黑色。
特定内容:绘画中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隐喻,如暗淡的太阳、月亮和雨水可能与抑郁情绪有关;儿童画中的锤子、刀子和其他危险的工具一般是愤怒或攻击性的表现。
让儿童绘画心理学融入生活
家长通过学习儿童绘画心理学,可以将绘画心理学的智慧应用到生活实践中,辅助育儿。
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
处于情绪中的孩子讲道理是不管用的,如果其他方法不奏效,可以试试绘画。一来利用绘画本身的情绪宣泄功能,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表达渠道,二来家长也可以通过问话的形式,抽丝剥茧地帮孩子梳理情绪。家长可以鼓励孩子每天用少量的时间来画日记,充分表达和宣泄情绪。
高质量陪伴孩子成长
陪伴孩子的方式很多,如果家长的时间有限,亲子绘画能增加陪伴的质量。一家三口齐心协力绘画,用巧手勾勒温馨、幸福的画卷。家长可以给孩子做一个涂鸦画册,把孩子的作品贴在画册上,并记录下日期,还可以让孩子画主题画,比如难过的一天、难忘的经历等,帮助孩子养成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良好习惯。
这是我女儿画的一幅画。有一次,我们一起出行时,突然下起大雨,我怕女儿淋湿了,就把整把伞递过去,当时没有留意到自己身上全湿了。女儿回家后,看到我身上都湿了,就画下了这幅画,记录下了我们这段温馨而美好的旅程。
女儿的画《爱你》
父母之爱,犹如春风细雨,滋润着孩子的身心。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家是孩子最好的课堂。我希望每个家长都懂点绘画心理学,给予孩子爱的教育,成为孩子一生享用的财富。